做COD快速实验时,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崩溃时刻:明明按步骤完成消解,结果却像“蹦迪”般忽高忽低,数值差出几十甚至上百mg/L?反复检查操作,却找不到问题所在,白白浪费时间和试剂。
其实,90%的人都栽在了这4个“隐形坑”里!今天就帮你逐一拆解,避开这些误区,让COD实验数据稳准不跑偏。
🧪 坑一:选错消解管
● 不少人图省事,用普通密闭消解玻璃管代替专用比色管,结果埋下隐患:
- 管身耐热性差,消解过程中易变形;
- 管壁厚度、透光性不均匀,影响比色准确性;
- 管盖密封不严,容易漏气漏液,还可能吸附有机物;
✅ 正确做法:务必选用16mm专用密闭消解比色管,从源头上保证数据可靠性
🧪 坑二:水样未摇匀
● COD检测的是“溶解性+悬浮物”的总耗氧量。如果取样前没有充分摇匀,只取了上层清液,就等于漏掉了悬浮物的耗氧贡献——结果直接偏低10%以上!后续操作再精准,也是在错误样品上做无用功。
✅ 正确做法:取样前务必充分摇匀水样,确保样品代表性
🧪 坑三:冷却时间把握不当
● 消解完成后,常见两种错误:
- 急于求成趁热检测:高温改变溶液密度,影响比色溶液厚度,导致吸光度数据失真
- 冷却时间过长:大大降低实验效率
✅ 正确做法:冷却至室温(25℃左右)再上机检测,兼顾准确性与效率
🧪 坑四:测试前“多此一举”
● 这个坑最容易被忽略:很多人习惯在测试前摇匀比色管溶液,但COD比色管中含有抗氯成分的不溶物,一旦晃动,不溶物分散在溶液中,会直接干扰检测,导致数据不准。
✅正确做法:测试前切勿摇匀或晃动比色管,待不溶物都沉淀至管底后,再上机检测。
💡总结:
COD实验数据不稳定,往往不是操作步骤出错,而是这些细节没做到位。
记住这4个关键点,下次实验就能少走弯路,一次达标!